语音播报
2010年11月宁乡县高三调研考试化学试卷分析
一 :试卷特点和评价
本次调研试题是一份非常好的阶段性测试试卷,试卷既测试了学生对前段所复习的基础知识 、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,又实现了对学生应具有的审题能力 、分析推理能力、计算能力 、实验能力等能力的考查 ;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简单应用 ,整体难度适中 ,试卷中无偏题、难题 、怪题,所有考题都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。第II卷要求学生正确书写化学用语的地方很多,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、学习品质、基本技能掌握等方面。因此,本试卷是对高三教学情况进行摸底 ,教师对前段复习可查阅的很好的调研材料 。
二:各题得分情况及错因分析
阅卷期间 ,笔者随机抽取了105份试卷进行了抽样分析 ,试题平均得分59.47分 ,各题得分和错误情况如下:
题次
1
2
3
4
5
6
7
正确选项
B
A
A
C
D
D
B
正确率(%)
67.1
87.5
44.3
84.1
88.6
75.0
58.0
主要错选项
CD
C
CD
A
A
A
AD
题次
8
9
10
11
12
13
14
正确选项
B
C
C
B
C
C
B
正确率(%)
88.6
96.6
30.8
71.6
46.6
76.2
52.1
主要错选项
AD
C
BD
A
CD
从抽样分析来看,第一卷得分较低分别是第1、3、7、10 、12 、14题等。
第1题,有17%的考生错选D,这部分考生认为石墨烯属于化合物而不是单质,因此把B当做正确答案(B中说石墨烯是化合物) ,而导致错选 ,这是考生对基本概念不熟悉。
第3题是一道组合选择题 ,试题考查了物质结构(比例模型 、结构式、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) 、化学用语(电子式 、化学式书写 ,电离方程式书写)、元素化合物知识(铁 、铝的性质) ,试题综合性较大,但要选出正确答案还是比较容易,但由于考生对上述知识落实不够,从而导致出现错选 。
第7题是对实验基础知识的考查 ,萃取的原理 、溶液的稀释本是最基础知识,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匮乏 ,导致正确率较低 。
第10题也是常见的陈题 ,相信在复习碳和硅时老师们作为重点讲了的,但考生由于不理解反应的原理 ,导致错误率很高 ,本道题中 ,错选A(饱和碳酸钠)的多达23.7% ,错选D(饱和NaCl的氨水溶液)更是高达36.4% ,说明考生对碳酸氢钠、碳酸钠溶解度的问题还没真正掌握。
第12题以三种Al(OH)3的制备方案为载体考查了铝及其化合物的主干性质,考生对铝和氢氧化钠,铝盐和氢氧化钠 ,偏铝酸盐和酸、偏铝酸盐和铝盐双水解等反应不理解,从而导致无法解题。
第14题正确率也较低 ,主要原因是考生对试题中等物质的量 ,各离子的性质不熟悉,从而导致错选。
第二卷总共8道小题 ,总分58分,抽样分析平均分29.87分 。
第15题,本题8分 ,平均分5.32,得分比较高,本题主要考查了原电池原理,试题以形成原电池后电子移动方向考查学生对正负极的判断 ,进而对金属活动性作出判断,学生只要掌握了“在绝大部分原电池中活泼金属做负极” ,便可以顺利解答第1、2问 ,第三问考查的是金属的吸氧腐蚀 ,主要的错误是部分学生没有考虑吸氧腐蚀的原理,或者将原电池和电解质混淆。
第16题 ,本题6分 ,平均分为2.30 ,本题以类比的思维为依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考查,第一小问得分率为100%,第二小问所有考生都认为不正确 ,但不能正确回答原因,离子方程式书写中 ,部分学生不能判断出产物,离子方程式不能配平 。第三问回答正确的有很多 ,还有考生知道错了 ,但不能正确书写,其实只要一仔细分析 :Fe3+能和I-反应,所以只可能是FeI2 ,然后根据化学式中物质组成正确答案3FeI2·I2就很容易得出了。但由于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,而导致最后两小问得分不高 。
第17题 ,本题8分,平均分5.48本题重点考查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律,并以推断为载体考查了钠的重要化合物过氧化钠的性质 ,起点高落点较低 ,学生的主要错误是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书写 ,过氧化钠分别和水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书写。这说明了考生对于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固。
第18题,本题6分,平均分3.77,本题以框图的形式考查了Fe 、Fe2+ 、Fe3+的相互转化,相当一部分学生推出了各种物质,但是对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现象描述不正确 ,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,导致失分现象严重 。
第19题 ,本题6分 ,平均分只有1.71分 ,是本卷中得分很低的一道题 ,失分原因仍然是基础知识的不牢固。
第20题,本题8分 ,平均分4.30,主要错误是学生不能正确书写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,反应物中无水 ,产物生成氢氧化铝等等。
第21题,本题8分 ,平均分5.91,得分较高 。主要错误是反应热算错 ,有的又不带单位 ,或正负号不写 。
第22题 ,本题8分,平均分仅1.08 ,是得分最低的,这道题出现的系列问题,都充分反映了学生计算能力的缺失 。
二)答卷中反映的问题
(1)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,特别是主干知识不牢固 ,整套试卷基本是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如化学用语 、钠及其化合物、铁 、铝及其化合物等的掌握情况 ,这些知识是高考的热点也是重点,但从答题情况来看 ,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知识并没有到位 ,这不能不引起老师们的注意 。
(2)分析问题 ,解决问题能力欠缺 ,不能充分利用试题中给出的信息作答 ,处理问题的能力差。如第20题 ,回答说法是否合理 ,很多考生不能充分利用几种物质的沸点 、熔点数据进行分析 。又如第21题,信息中已经告知各类共价键的键能 ,科考生不能很好应用而导致错误。
(2)审题能力差。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答卷时 ,注意力不集中,答题时丢三拉四 。选择题题干中多次出现了不正确、错误、完全正确的答题要求 ,可部分考生视而不见 ,将其答错。
(3)表达能力差 ,学习习惯培养不到位。整个试卷中 ,要求学生能正确表述化学用语 ,进行文字表达的地方很多 。但学生答题不能切中要点,表述不清 ;不能按要求作答。如第18题试题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,但相当一部分考生写成化学方程式,又如17题,多数考生在过氧化钠的电子式书写中出错 ,其实,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,可为什么学生总在同样的地方犯错呢?
(4)实验能力差,本次考试虽然在第2卷中没有出现大的实验题 ,但是,在选择题中多次出现 ,如第7 、19 、20题(19、20题实际上也是选择题) ,恰恰是这些试题 ,在选择题中是得分率低的 。
三 、复习建议
针对在学生试卷中反应的一些问题,对后段的复习提如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:
1 、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 ,在教学中要做到指导学生回归教材 ,全面掌握基础知识,构建化学知识的组块和知识网络。将各个知识点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,在比较 、辩析过程中寻求内在联系 ,达到理解层次。
2 、突出中学化学体系中的重点及主干知识。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脉络 ,能顺利处理与之相关的化学问题 ,将学生在双基上的失分降到最低程度 。 。
3、精心选择每堂复习课的例题,改变传统的复习课堂模式,构建师生互动 ,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。一定要落实在学科会上提出的以问题带知识点的复习的课堂模式 ,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提高复习效果。
4 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和近年的高考试题。在研究时,我们要做到 :
(1)研读考试知识内容范围以及化学科考试的能力要求 ,做到宏观把握、微观掌握 。
(2)当考试大纲出来后 ,要抓住考纲中的变与不变,特别是考试大纲中已改变的内容,我们要注意仔细研究 ,提前做好准备 。
(3)研究样卷的编排组成的形式与结构 ,研究化学科试题示例的各种题型功能的展示及难度层次的认定。只有这样 ,我们才能在复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,做好万全准备 。
5、抓好作业的批改和课外辅导工作。作业批改要坚持课批 、面批 、略批相结合,规范答题,注重书写的规范 。课程辅导中要做到重抓中等生 ,重视优生 ,关爱差生 ,且要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。
6 、抓好平时考试总结 ,搞好每次考试的卷评工作 。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前段学习情况,总结学习中的得与失 ,并形成经验 。
。